全球化社會

媒體素養/媒體素養論(原:媒體素養概論)

傳播與社會(原:大眾傳播概論)

全球化與國際移民

從電影看國際移民
網絡社會學

社會調查與媒體研究

資訊社會學

文化與現代性

文化社會學
文藝社會學

認同政治

科學與技術社會學(原:科技社會學)

資訊科技與素養

20世紀台灣社會
20世紀台灣文化 電腦中介傳播 進階新聞報導與採訪 分類報導訊息研究-文化批判 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

視覺與文化批評

跨文化傳播專題

傳播與電訊結構生態

數位傳播與文化 專題─電影與政治
勞動意識與媒體呈現 歐洲文學 西洋文學概論 電訊傳播概論 歐洲文學概論(I)
新傳播科技 文化研究專題:性別、認同、論述 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從柏拉圖到酷兒 媒介政策與法規研究 傳播法規與倫理(原:有線電視與新影音平台)
傳播與電訊生態研究 現代與後現代 媒體社會學

 

課程名稱

授課教師

課程介紹

全球化社會

馬藹萱

「全球化」這個名詞對你來說,也許已經如雷貫耳。但是,你對這個名詞,以及這個正在發生的現象了解多少?「全球化」的趨勢及影響,又在我們生活及我們面對的世界中如何顯現?在這門課程中,我們將透過課堂的講解、報告、及討論,以及配合教材的閱讀,來探索及思考全球化的現象及影響。

媒體素養/媒體素養論(原:媒體素養概論)

多位老師輪流開設

 

本門課主要是讓大學生接觸並研修影響個人資訊擷取與判斷的傳播過程與媒介內容產製,並了解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權力在媒介建構真實上的影響運作。 每個學生從探索媒體與個體的關係開始,了解媒體特質,明白媒介化資訊都是由傳播人所產製。本課程開設在傳播學院,正是希望正在學習傳播技能的學生,除技術外,對於所傳播的內容更具有批判反省的能力。因此學生除了工具使用、資料蒐集等功課外,還需具有理解理論、發展反思的傳播內容的目標。

傳播與社會(原:大眾傳播概論)

多位老師輪流開設

本課程主要目的在,使同學們具備傳播方面的理論知識,並認識理論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應用理論。本課程希望藉由理論的訓練,幫助同學在未來修習更高階的傳播相關課程時,能有個思考基準,也就是具備清晰的思路,以及多元思考的能力。
本課程檢視理論的重點在於:每一理論關懷什麼問題?從何觀點出發?建立在哪些前提之上?如何探討傳播現象?有哪些重要的研究發現?該理論學說的內涵為何?有何貢獻與侷限?為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全球化與國際移民

馬藹萱

本課程將藉由理論及實證研究的學習與討論,來探討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國際人口遷移(international migration)的互動性發展關係。首先,我們將對於當代全球化的發展及特質作一綜合式的介紹,接下來我們將針對在全球化的發展脈絡下有關國際人口遷移的重要經驗與課題進行瞭解與討論,同時並探索國際人口遷移在全球化與區域化的雙軌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一方面,我們將介紹人口遷移的相關重要理論以了解國際人口遷移研究的理論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將以不同的移民類屬及身份為切入主題,透過實證研究文獻的閱讀與討論,以一窺當代國際人口遷移的多元面貌。

從電影看國際移民

馬藹萱

社會學不只存在於書本裡;它存在於我們周遭熟悉及陌生的環境及事物中。學習社會學,除了啃書本及作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社會學的想像」能力來觀察及了解多元複雜的社會現象。在本課程中,我們嘗試著以雙軌學習的方式,透過理論和實證研究的研讀及討論,以及不同的電影欣賞,來了解「國際移民」這個現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並且探討當代國際移民與社會學相關的重要課題。

網絡社會學

熊瑞梅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發達,社會結構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人類的社會其實是由許多跨團體、跨組織、跨部門與跨國家的關係所組成的網絡世界。人類的社會根本的分析結構是一個越來越有自主意識組合而成的個人化的網絡世界。要瞭解後現代高度個人自由屬意和沒有界線的創新式的網絡世界,網絡概念和分析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工具。這門課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大學部初學網絡的學生,能夠瞭解網絡社會學的發展歷史、重要概念和分析技巧,其次是介紹有關將網絡概念和分析應用在創新擴散、網路科學和網際網路和傳播複雜系統的文獻。

社會調查與媒體研究

陳信木

瞭解社會調查、民意測驗、與市場研究領域的調查研究設計、抽樣理論、抽樣設計、抽樣方法、與資料分析。本課程尤其著重於實作練習,並且以實例深入說明目前國內著名樣本調查發展。

資訊社會學

黃厚銘

顯然地,資訊通訊科技,包括網路與手機等等,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推廣及其對日常生活的滲透,人們的社會關係、經濟活動、乃至於整體文化都已然有了或多或少的改變。從McLuhan的觀點來看,此一改變可以說是資訊通訊科技做為一種媒介對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影響。但不可否認地,資訊通訊科技的發展卻也是因應人類的需求而生。究竟科技發展與人類的需求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此外,亦有許多社會文化的面向,並未因此而產生多大的變化。究竟資訊科技的引進是否已然或可能導致社會文化在核心面向上的根本變遷呢?
彷彿社會學三大家們在一百年前的世紀之交思考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對當時的社會、文化所帶來的改變,身處世紀之交的我們也應該思考我們當前的社會變遷問題。針對傳播(溝通)媒介對社會文化的影響,McLuhan與Baudrillard等學者也是著眼於當時的主要傳播媒介──電視,做為他們理解自身社會文化、形成自己思想體系的基底、土壤。同理,我們也在我們的當代思考現今越來越具重要性的媒介──網際網路、手機等等──為社會文化所帶來的衝擊。
本課程背後的理念是:科技應用乃科技特性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授課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對資訊時代的認識與反省能力。經由口頭講授與課堂討論、並配合隨堂作業,探討資訊科技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以便刺激學生思考「如何適切地應用資訊科技?」。

文化與現代性

黃厚銘

「現代性」此一概念的定義在相關的學者之間未必有一致的共識,但大致上所指涉的是,現代社會的社會、文化特性以及推動現代社會形成與發展的特殊思考模式。就這一點來看,社會學根本就是一門研究現代性的學科,乃至於社會學本身也深受現代性的影響。尤其是在社會學發展之初,更是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基於對理性與科學的信仰,針對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與都市化等社會變遷進行研究。自古典社會學理論的ComteSpencerToenniesMarxWeberDurkheimSimmel,乃至於當代的ParkParsons等人的著作皆可以從這個觀點來加以理解。因此,我們可以說,現代性議題就是社會學的核心議題。但本課程試圖與一般社會學理論的課程內容加以區隔,特別強調現代性的文化面向,因此在古典社會學理論中將重點放在堪稱古典社會學第四大家的Simmel對現代文化的分析,在當代社會學理論方面則以環繞著Habermas前後關於啟蒙與現代性等議題的論爭為主,並配合幾個充分反映現代或後現代社會、文化特性的主題,藉此從思考方式、文化、態度等方面,逼近現代性議題。

文化社會學

關秉寅

英國學者Raymond Williams在其著作Keywords(1983,London: Fontana)中指出「文化」是英文中最複雜的兩個或三個字眼。其所以複雜是因為此概念在不同的學門有不同的用法外,在幾個不同的思想體系內的用法也不同。本課程的目的則是著重在從各種不同的社會學理論角度來瞭解「文化」此一複雜的概念。探討的內容包括文化概念的起源,文化與社會結構之各種面向間的關係,文化與社會變遷等議題。除了較深度的瞭解當今社會學如何看待文化的議題外,課程之另一目的是引領同學思考如何從事文化社會學的研究。

文藝社會學

陳秉璋

文藝社會學所要講授的主題與內涵由以下三大結構所構成:
其一:簡介歐洲傳統藝術論:包括傳統哲學藝術論、哲學與神學的美學觀以及近代歐洲美學的論述。
其二:從歐洲馬克思主義藝術觀,透視當代藝術社會學的新論述:文藝與社會生活世界的互動關係。
其三:把上述各家各派的藝術觀與審美價值觀,應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上,藉以減輕或減少現代人的生活緊張、壓力與焦慮。

認同政治

苗延威

「認同」概念與社會理論
多元文化主義
國族認同
族群認同
性別認同
殖民與後殖民文化認同

科學與技術社會學(原:科技社會學)

陳宗文

本課程的基本立場是科學與技術作為現代社會不可缺乏的一個組成部份,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不能置身於科技之外,反而必須參與在科技的社會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課程設計因此必須顧及社會系學生所欠缺之理工背景以及可能對數理知識的排斥,並進一步讓學生有自覺可以參與在科技與社會的相關議題中,使其從局外人轉變為利益相關者,甚至是參與科技建構的重要行動者。
課程內容是以各種科技與社會相關的主題串連,並以實作帶領學生可以參與在科技相關議題的討論,有現實和實踐感。課程實際主題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探討「科學」(science)的社會學意義。第二部份著重在「技術」(technology)的討論。第三部份則涵蓋前兩部份,進行整合性的個別專題討論。第一部份的討論從古典的功能論社會學開始,經由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說,而進入晚近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研究核心之一,即所謂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第二部份則延續行動者網絡理論,繼而討論宏觀的「技術系統」概念。第三部份則分別就科技在日常生活的意義、科技與性別、政治、經濟、組織與風險等議題做整合性的討論。如此可以將社會學的想像帶入到科技研究或科技公共討論之中,而具有公民素養提升之積極意義。

資訊科技與素養

多位老師輪流開設

課程之目標在使學生瞭解資訊科技的基礎運作原理、學習基本的資訊科技操作技能、適當運用資訊資源,進而瞭解資訊科技在現代社會之文化、法律、經濟與倫理諸面向的意義,同時能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與社會的多元認識和獨立思考觀點,養成持續自我進修學習之能力,以適應資訊社會日新月異之發展。
本課程亦將與本校各系現有的資訊基礎課程、進階課程、線上自學課程聯結,建立同學日後連慣性之學習地圖。

20世紀台灣社會

方孝謙

20世紀台灣社會的變遷力量主要來自經濟面與政治面的因素,但怎樣衡量這兩大因素及其合成的效果,則無法離開史觀之為用。所以本課程依史觀、經濟、及政治等三大軸線組成。

20世紀台灣文化

方孝謙

分析上個世紀的社會與文化議題。

電腦中介傳播

 

多位老師輪流開設

Cyberspace 一般用來指稱由電腦連網路所串連的虛擬空間,藉由電腦中介的傳播現象涉及廣泛,本課程關心重點可從三個關鍵字來看。其一,cyber:網路(Internet)是一項科技,特別是傳播科技,兼具人際溝通與大眾媒體角色,以整合內容的形式傳遞資訊,提供娛樂。其二,空間(space):網路的即時性串連,改變了空間(space)與時間(time)的相對關係,全球化(globalisation)影響力因為時空的重組更加強勢。其三,社群(communities):網路社群的組合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展現特有的文化與認同感,社群的共同行動形成龐大力量。
上述三項特質其實是高度相關,並衍生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題。本課程將從即時通訊、網路社群、線上新聞、搜尋引擎、網路下載等等現象,探討幾個重點:
1.網路作為媒體科技,對於當代社會影響為何?
2.上網為了什麼?網路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意義為何?
3.網路作為「新」科技是否帶來「嶄新」秩序與邏輯?
4.網路帶來怎樣的社會關係?

進階新聞報導與採訪

倪炎元

本課程主要針對已具備基本採寫能力的同學,訓練其擁有專題企劃能力,並精鍊其採寫能力。

分類報導訊息研究-文化批判

柯裕棻

介紹當代思潮之中與傳播領域相關的幾個面向,特別是全球化、地域性、現代性。本課程不以理論導讀為教學目標,本課程希望以發覺問題開始,建立同學發問的能力、討論的能力、接納不同意見的能力、建立(或拆解)自己的論點與思考方式,最重要的是,養成讀書、作筆記、找資料、實地觀察、分析、詮釋的基本能力。

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

曾國峰

課程將介紹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現況與個案,了解關產業發展與消費市場。

以韓國、日本、加拿大、英國等為個案,討論其他各國的媒介、文化與藝術表演如何轉型成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

討論相對於過去傳統的媒介生產,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是否有異同的經濟特性,例如:美學與風格美感經濟、數位敘事與體驗經濟學、無形資產鑑價制度與創投、非營利組織與藝文團隊認證、智慧財產權與數位版權管理、創意與創造力、品牌、通路與行銷企劃等議題。

最後,從文化工業取向,討論文化商品化後可能產生的問題。

本課程希望同學能儘量以「個案」來討論相關的議題,以了解課程readings的內容。

視覺與文化批評

郭力昕

此課程試圖引導學生從文化批評的角度閱讀視覺媒介訊息,培養分析與批評能力。以文化研究的相關入門理論為評析的基礎方法,以當前有代表性的國內外視覺媒材或現象為討論對象,本課程希望學生對重要的文化議題與不同類型的視覺媒介,建立一定程度的閱讀、分析、評論、和反思能力,與對傳播文化意義的掌握。此課程也希望強調西方文化批評理論被挪用至台灣時的在地脈絡問題,同時期望加強學生對本土視覺文化的問題意識與批判能力。

跨文化傳播專題

黃葳威

1.與同學一起觀察和分享全球化與文化的關聯;
2.與同學一起觀察和審視媒體與全球化的互動;
3.與同學一起思考人、媒體、以及跨文化行銷推廣的全球化應用和整合;
4.與同學一起關懷並認識弱勢團體,同時介紹相關全球化理論、全球化與網路空間、全球化與行動通訊、全球化與青少兒傳播、全球化與社區傳播、全球化與文化價值觀、全球化與家庭傳播、全球化與數位傳播的影響等議題。

傳播與電訊結構生態

劉幼琍 辨識廣電媒介、電訊與網路生態內部結構與外在環境之關係。橫軸是從個別媒體的問題反思整體媒介與電訊網路生態,進而能夠從單一環境因素,掌握媒介關係及狀態之變遷。縱軸則是挑選一些廣電媒介、電訊與網路所面臨的重要共同議題,然後分別進行跨媒體的探討,並鼓勵同學將期末報告發展成期刊論文或專書之章節。

數位傳播與文化

黃葳威

「數位傳播與文化」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的互動及影響為關懷面,分別由數位科技與同儕關係、數位科技與兩性互動、數位科技與家庭生活、數位科技與辦公室交流、線上遊戲、數位科技與自我形象、數位科技與個人心理衛生、數位科技與跨文化傳播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及數位科技在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反省。

專題─電影與政治

郭力昕

長久以來,電影被商業機制與主流媒介建構為一種以娛樂/消費為目的,與去政治、不需思考的傳播媒介。普遍的閱聽大眾對電影固然只能如是觀之,許多包括傳播專業在內的大學生,竟也只能有這樣的認識。而電影自發明以來,一直是高度政治性的:它或明白地成為政治宣傳機器,或在暗中成為某種政治意識型態的灌輸工具;或者,電影也成為揭露、批判或抵抗各類霸權的有力政治話語。本課程試圖透過各種對相關主題的研究、評論、訪談等文字論述資料的閱讀,以及對配合各主題之特定電影文本的閱讀與討論,使學生能認識電影與政治之間多重、辯證的連結,以及電影做為政治話語和政治實踐的重要功能與意義。

勞動意識與媒體呈現

劉梅君

台灣缺乏對階級問題的正確認識,因此,「工人」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對許多人而言是一個不甚熟悉但卻又不陌生的詞彙,不熟悉是因為我們親身作為邊緣或底層勞工的經驗有限,但這個詞彙卻不陌生,因為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看到,甚至接觸到他們,或許「他們」就正是我們的父母、兄姐、親友。然而,我們究竟了解他們身為工人之經驗有多少?這些看到或親身經歷的「微觀」經驗,究竟與「宏觀」結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如何去詮釋這些微觀經驗?思索之餘,社會實踐的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希望藉由媒體(包括影像媒體、報章、雜誌)對勞工新聞及事件的呈現,來理解「輿論」是如何形塑出來?媒體的反省在哪裡?我們又從其中學到什麼樣的事實真相?
這門課一來是希望透過媒體所呈現的工人經驗,來豐富我們對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秩序下實際勞動經驗的了解;二來是藉此「代理經驗」讓我們不再麻木及盲目於這些在我們身旁發生的事務,當我們能較敏感於工人的悲怒哀傷及無奈時,或許我們比較能回頭省思造成工人今日處境的宏觀結構的問題。

歐洲文學

陳超明

This is a survey course of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reation and expansion of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Designed as a brief overview, the course aims to introduce key concepts and ideas involved in the classical works in literary history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cluding fiction, poetry, drama and prose.

西洋文學概論

多位老師輪流開設

This is a survey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reation and expansion of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Designed as a brief overview, the course aims to introduce key concepts and ideas involved in the classical works in literary history from pre-Aristotle to Cervantes, including biblical texts, classical epics, tragedies, literary criticisms, and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literary works. The first semester is focused on the Bible, Greek and Roman texts; the second semester, on th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works.

電訊傳播概論

張崇仁

1837年摩斯發明電報,開啟了人類傳播的新頁,也是電訊傳播的濫觴。近年,由於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顛覆了傳播的理論和實務,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學生修習完本課程,對電訊傳播的本質、範疇、和影響-特別是政策、科技與產業之間的關係,應有基本的認識。希望藉課程講授與討論,使學生明瞭電訊傳播的發展趨勢,並對電訊傳播與其他學門的結合亦能有所啟發。

歐洲文學概論(I)

陳超明 This is a survey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reation and expansion of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Designed as a brief overview, the course aims to introduce key concepts and ideas involved in the classical works in literary history from the Greek period to the modern period, including drama, poetry, and fiction.

新傳播科技

曾國峰

在數位匯流時代,通訊與網路科技成為新的傳播媒介,傳播學院同學不能不跨出傳統媒介的局限,要對未來媒介科技有更多想像。但要了解這些新媒介在政策、管理、行銷、社會與個人影響…等所產生的衝擊前,也不能不對這些新科技有基本的認識。本課程希望提供同學了解新媒介科技的歷史與未來發展,做為進一步選修其他課程的入門知識與基礎。 內容主要將介紹網路、通訊與傳播新科技的基本原理與應用,希望同學了解過去與現在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與運作原理,比較不同科技間的優劣、發展與限制,同時培養未來進一步自我學習新科技的能力。 本課程只需有國高中基礎數理化能力即可,課程目的不僅是了解當下科技的運作與應用,更重要的是希望同學具備獨立閱讀、理解未來新科技的能力,對各種可能的媒介趨勢充滿想像與好奇心。畢竟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出了學校後真正要面對的科技情境,必然是目前沒有教過的,同學們與其了解新科技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科技學習的方法與思維」,畢業後才能繼續成長。

文化研究專題:性別、認同、論述

伍軒宏

文化實踐形塑我們的身份認同。廣大的文化領域,包括電影、電視、廣告、時尚、言情小說、流行音樂、網際網路等等,都在建構和改變我們的主體位置。本課程將透過多重切角,觀察文化論述和權力部置的關係:從恐怖片裡性別/性取向問題;從瘦身減肥,看女性身體受到的權力控制;觀影結構的?凝視?的角度,如何建構男女差異,調節慾望關係;主流好萊塢電影怎麼宰制並製造我們的?樂趣?;從愛情小說看女性的行動力;流行服飾如何結合消費社會價值與性別政治;?國族?如何在文化再現與共同習俗中組裝;廣告意象也會呈現帝國主義的種族意識型態;還有女同性戀多種形象的不同意義,流行音樂與身份認同,及其他議題。我們也會分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異同;在對象的選擇、方法、意識型態、還有社會階級、文化權力各方面,有何不同?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化研究?它能帶來什麼?

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從柏拉圖到酷兒

伍軒宏

It 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to provide access for advanced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by way of reading a series of primary texts by som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theorists in the West.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develop gradually a better grasp of crucial and useful concepts by going over the elaborate arguments of the texts in weekly readings. We will tackle such fundamental issues as mimesis, the sublime, poetic language, ideology, truth, power, subject, the unconscious, identity, gender/sexuality, deconstruction, subalternity, multiculturalism, and globalization, among others. And we will rea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exts that have left lasting impacts on the above issues by major figures ranging from Plato, Aristotle, Kant, Eagleton, Nietzsche, Heidegger, Foucault, Freud, Lacan, Irigaray, Derrida, to Said, Spivak, Stuart Hall, Judith Butler, among others. With their help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and develop their enhanced critical faculty to interpret the world and the texts around them.

媒介政策與法規研究

劉幼琍 本課程旨在提供電子媒介政策與法規最重要與最精華的內容,希望同學能有系統的掌握本課程所設計的內容與指定閱讀範圍。本課程除了討論電子媒介政策與法規的基本原理,也會探討國際相關法規思潮。
本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包括無線廣播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的結構與內容法規及電訊、電腦網路等傳播科技的相關法規。由於授課老師在NCC的實務經驗,本學期將會特別討論頻譜重整、拍賣、數位廣播電視、數位匯流(如IPTV、行動電視)等議題。本課程所使用的教材除了「新」與「即時」外,也相當「實用」。例如,美國與歐盟的重要白皮書、綠皮書、我國的通訊傳播基本法、NCC組織法、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都涵蓋在內。

傳播法規與倫理(原:有線電視與新影音平台)

劉幼琍

本課程內容不只涵蓋有線電視與衛星電視,也涵蓋行動電視、網路電視、IPTV、電信平台的加值內容。希望藉由課程講授與上課討論,使同學明瞭以上相關媒介的科技、法規、經營管理、節目策略與廣告,並對其他傳播科技與有線電視的結合有所分析。本堂課會由國外案例來看台灣影音服務的相關發展。

傳播與電訊生態研究

劉幼琍

This course fills the need for MA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how to use them in addressing real-world media issues in a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field. Specifically,
●students will become aware of current 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 issues and be familiar with global 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 ecology that can shed some light on domestic 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technical,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legal context in which 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 emerge;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apply international examples to address domestic management, production, and legal issues.

現代與後現代

黃厚銘

本課程為上學期「文化與現代性」課程之延續與進階。因此,原則上希望修課同學已經選修過上學期的「文化與現代性」課程,或至少選修過一整年的「社會學理論」課程,以便對相關主題有足夠的基礎,以便接受更深入的訓練。
相對於現代性通常指的是啟蒙以降理性與科學所形塑的社會文化特性與思考模式,後現代則意味著對現代性的反省與反對。現代性主張普世的人類將因為理性與科學的發展而朝向一個共同的方向進步。因而,傳統即意味著落伍,而成為現代(being modern)本身就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相對於此,後現代可以說是對於此種單線進步觀的反彈,因而也質疑科學與理性的普遍性與及其在價值上的絕對性。換言之,後現代的精神即是多元性,以及循此肯確情感、愛欲等非理性力量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但也因為後現代對多元性的強調,經常被等同於虛無與犬儒。甚至以「不存在唯一真理」這經常為後現代思想家所持的主張,用來質疑後現代思想家自身,而認為後現代思想是自相矛盾的,彷彿這樣就可以輕易否定後現代思想的參考價值。但至少從法國後現代思想家的背景來看,實際上大多與法國左派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後現代更可能是有鑑於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主張在晚期(或發達)資本主義中的適用性已然出現破綻,而企圖將現代文明的問題根源指向更根本的啟蒙理性或主體哲學,因此才將矛頭指向科學理性的思考方式,或是西方文明所習慣的持具個人主義式、主體哲學式的解決方案。對我來說,即便是德國左派的Habermas的溝通理性將重點從主體轉向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或是Marcuse對愛欲與美學的強調,以及其老師所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都可以說是對啟蒙理性、主體哲學、與科學的反彈。
在此同時,像是Baudrillard與Maffesoli都在著作中顯現出他們對東方文明與東方思想的興趣,這促使身為東方文明之子的我們,更需要思索東方文明或中國文化的思想特性,是否可能在思考人類文明處境與出路之上提出有別於西方思想家的貢獻,並因此考慮後現代思想與東方思想之間可能的會通或對話之處。

媒體社會學

林佳瑩

本課程的設計核心概念,是針對在全球化快速變遷的環境下,生長於多媒體環境中的新生代,如何成為擁有媒體素養的文化關鍵消費者和製造者。透過跨學門的比較及歷史性的觀察角度,這門課程廣泛地從口頭、印刷、戲劇、攝影、廣播、電影、以及數位等文化形式和實務來為「媒體」下定義。本課程著眼於間接溝通的本質、媒體的功能、媒體及機構轉變過程的歷史,以便協助定義媒體在社會中的角色。
在這一學期的課程中,我們將從各種不同假設性的角度探討關於媒體的角色和力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價值觀、政治信念、認同度以及行為。學生們也能有分析特定媒體形式的機會(像是電影和電視節目)和探討當特定敘述使用在不同的媒體類型時所產生的改變及意義。我們將著眼於社會階級、性別及種族等因素,如何影響大眾傳播媒介的生產過程和接受度。學生也將透過呈現對大眾傳媒不同的觀點為主題發表研究心得。透過閱讀、主題討論以及口頭報告,學生們不但能機會去進行批判性的辯論,而且也能探討大眾傳媒在他們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Copyright (C) 國立政治大學文化、傳播與現代社會學程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116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TEL:886-2-29393091 EXT50846
 64, SEC. 2, Tz-nan Rd., Wenshan, Taipei 116,Taiwan, Republic of China